微信扫一扫
杭州小区居民自筹4.7亿原拆原建,引爆全国关注的城市更新新范本
最近搜索热度持续上升的关键词“杭州小区居民自筹4.7亿原拆原建”背后,是一次城市改造中的集体逆袭。没有开发商介入,没有政府直接买单,杭州的一个老旧小区,靠居民自发筹资,筹得4.7亿,实现了原地重建、品质飞跃,成为2025年城市更新话题中的重磅事件。
事件始发地:杭州建国北路上的艮山门社区
这个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产权老旧,设施落后,停车难、漏水严重、管网堵塞是常态。多年来一直被列为“难改造”类型,因为体量小、开发价值低,外部资本兴趣不大。
原拆原建在全国大多数城市意味着“不现实”,但艮山门的居民“破了局”。
居民自筹4.7亿元,怎么做到的?
项目实施采用“居民全体同意+统一招标+业主监督+集体筹资”的模式。每户根据面积和所选户型差额出资,平均每户出资在70万到100万元不等,最高可达150万元,合计筹资超4.7亿元,全部用于重建施工、物业配套和小区景观建设。
居民们不是轻易决定,前后共开了十几次居民大会、专家评审会,甚至请来了结构设计单位进行安全论证、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评估。最终,这场由下而上的“城市更新革命”取得了全面共识。
新小区长什么样?
按照规划,重建后的小区将从6层步梯房变成18层电梯洋房,总建筑面积翻倍,户型从原来的60平扩展至90-120平,带地下车库、智能门禁、电梯直达、屋顶花园、社区服务中心。
最关键的是,产权仍归原业主所有,不参与商品房交易,真正实现了“住回原地、生活升级”。
引爆全国:网友为什么这么关注?
关键词“杭州小区居民自筹4.7亿原拆原建”不仅仅是个事件,更像一个社会趋势的试验场:
年轻人看到了自我组织的力量:不是等政府、也不是靠开发商,民间自己也能搞定“旧改”;
一线城市的存量更新参考范本:在北上广深同样面临老旧小区扎堆、空间紧张的背景下,杭州的做法提供了全新路径;
破解“钉子户困局”的柔性办法:因为是集体自筹,无暴力拆迁、无异地安置,反而更有黏性和可复制性。
背后的城市逻辑
政府没缺位,而是转型为“支持者”角色,为小区重建提供容积率放宽、审批流程绿色通道、专家资源等支持。开发商角色被居民社群替代,社区自治水平被彻底放大。
不少学者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成为城市更新政策的重要补充,尤其适用于老龄化严重、业主稳定的小区。
类似项目是否能复制?
当前包括宁波、广州、南京等地也在讨论“原拆原建”社区自主改造试点。但自筹4.7亿的基础是居民之间的高信任度、强归属感、较高支付能力。并非所有城市、所有小区都具备条件。但可以确定的是,杭州的案例已经把这个话题推上了城市治理的主桌。
转发本信息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被转发超过120次,信息将自动置顶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