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最近,一条#黄多多17岁穿搭#的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一时间,尚未成年的黄多多再次身陷舆论漩涡。
起因是网上流传出黄多多一张参加班级聚会的照片,照片中的黄多多身着米黄色吊带裙,戴着华丽的耳饰,妆容精致。
对此有部分网友觉得黄多多的穿着过于成熟,越来越名媛化了。
但这并不是黄多多第一次成为网络舆论狂欢的消费对象。
早在去年12月20日,黄多多的母亲孙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黄多多做泡芙的视频,视频中的黄多多就被网友指责身着暴露。
往近了说,今年3月,有网友在微博爆料黄多多染发,被孙莉微博辟谣,否认照片中的女孩是黄多多。
同样是在今年3月,黄多多因为在“陪你多读书”栏目中念错了6个词语,被网友嘲讽为“绝望的文盲”,事后“陪你多读书”栏目在其公众号发布公开道歉声明。
指责穿衣成熟、眼神空洞、被造黄谣、被骂“绝望的文盲”,黄多多似乎承受了一个未成年女孩不该承受的舆论压力。
不仅是黄多多,相信屏幕前的读者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
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发朋友圈or微博,稍微清凉一点,可能就有人说:
“穿这么暴露干嘛?”
“穿这么少给谁看?”
……
不只是朋友或微博上的陌生人,甚至父母和其他家人也会对孩子的穿衣指指点点。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可的穿衣自由,放在黄多多身上就出现了反效果呢?为何舆论会对一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怀有如此大的恶意呢?
在看到黄多多因为穿搭成熟上热搜后,我不禁怀疑,历史的车轮似乎在滚滚向后。
穿衣自由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一道、是女权运动争取的重要权力之一。
不论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裹小脚,还是旧时欧洲的束腰陋习,不仅限制了女性的穿衣自由,更摧残了女性的身体健康。
如今,在女权主义前辈们的据理力争下,穿衣自由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保证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选择穿什么衣服是自己的自由。
何为不影响他人?
1990年,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应聘央视的最终面试环节时,评委老师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你敢穿着比基尼上镜吗?”
当时,仅仅22岁的杨澜用她自己的高情商回复到:
“问题不在于敢穿不敢穿,要看合适还是不合适。如果是在美国西海岸的沙滩上,那穿比基尼出镜是一件再正常不过正常的事情,如果是在比较保守的文化山村,穿比基尼的话,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当地的文化,建议还是不要穿。”
黄多多参加是班级舞会,舞会上打扮艳丽、妆容成熟、穿着符合自己身份和档次的礼服又有何不可呢?
换句话说,黄多多不穿礼服,反而是对周围人以及这场晚会的不尊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分年龄。
不少女生年幼时就好奇母亲化妆桌上的化妆品,即使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也要认真打扮一番。相信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女生都会在自己的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装饰自己,甚至是通过“超前消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公主梦”。
难道舞会上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才能满足网民对黄多多的想象吗?又有多少人是心里带着些许嫉妒的眼光,参与了这场网络讨伐呢?
黄多多周围的同学和她一样浓妆艳抹,穿着成熟,但为什么网友没有指责呢?说到底,不过是因为黄多多有着一层“公众人物”的身份罢了。
再说得简单点,相关照片里,大部分网友只认识黄多多。
不论是之前黄多多读错字,还是如今成熟的舞会穿搭,网友们之所以会把枪口对准黄多多,这与她自身公众人物的性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媒介的本质就是放大,对于公众人物而言更是如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互联网上被不断放大,好事被不断赞扬,糗事被无限抹黑。
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上,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发言时错把“鸿鹄(hú)之志”念成了“鸿浩(hào)之志”。
无独有偶,2019年,北大隔壁的清华大学在迎新活动中,将“热烈欢迎……新同学”中的“热烈”写成了“热列”。
这两件事都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引起轩然大波,质疑声此起彼伏,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一句:
堂堂北大清华也不过如此。
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曾说:“给我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人写的六行字,我一定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判他绞刑。”
黄多多亦是如此,她的穿着以及日常娱乐活动或许在她所属的圈子当中屡见不鲜,但这些却变成了部分网友为了审判她而挑出的“六行字”之一。
因为在部分网友眼中,黄多多必须符合大众印象中的“未成年人”以及“高中学生”的模样,一旦不符合甚至“出格”,舆论便很难轻而易举地放过她。
部分网友认为她的穿着不符合自己的印象,便要让其“消失”,这何尝不是一种“多数人的暴力”呢?
黄多多因为穿搭遭遇部分网友恶评,这其实也是当下社会道德恐慌的一种表现。
道德恐慌是在社会的大量成员中传播的一种恐惧感,指控某些邪恶威胁着社会的福祉。
在某种条件、某个场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兴起,逐渐被界定为对社会价值和利益形成威胁的时候,道德恐慌就会发生。
在黄多多穿搭这件事中,“未成年女孩穿搭过于成熟”就是网民心中所萌发的恐慌感。
除了公众人物,影视作品也是道德恐慌的“高发区”。
此前,部分家长举报《迪迦奥特曼》中涉嫌暴力犯罪情节,导致各大视频网站下架《迪迦奥特曼》。这就是一起典型的道德恐慌事件。
即使黄多多穿搭真的过于成熟,身为黄多多监管人的黄磊和孙莉尚未表示反对,甚至在社交媒体分享黄多多的日常。
既然父母默认,部分网友又何必对其过分指摘呢?
由这些指摘而产生的道德恐慌,除了搅混互联网生态,又有多大的益处呢?
再者,养育子女本来就没有也不需要一条完全统一的标准。家庭教育原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一点不论中外都得到了认可。
孔子曾说“有教无类”;“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也在《大教育论》中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
世界因多元而精彩,教育亦然,人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阅历,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思想的差异,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
如果大家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个世界也将变得单调乏味。
▼后记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换成网上一句很流行的话:内心阴暗的人,看到什么都是灰暗的。
对于黄多多而言,这可能只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晚会,然而,正是因为她的公众人物的身份,才使得这个事件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传播需要善意,我们不妨试着对穿着华丽礼服的黄多多保留一些善意,最起码,我们可以避免传播过于尖锐的恶意。
无论是对黄多多个人的心智成长,还是对网络生态的整体繁荣,亦或是网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这种善意的传播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1中美元首会晤需要关注的5个信号
1泽连斯基拒绝战时搞总统选举,俄方分析动机
1“贩卖出生证明”事件追踪:7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三词读懂世界互联网之要义
1外媒援引消息人士说法:美军与叙利亚军队在叙东部代尔祖尔省爆发“激烈冲突”